老梗的詞。
充其量,是我拿來作為出國玩樂的檔箭盤,以及寫給面試官的官方說法。
到底什麼是國際觀?
很做作的名詞,我解釋不出來...
與其說國際觀,最近感觸比較深的,是移動性。
昨天跟馬克學長聊很久,最後聊到工作...
今天聽了UBS的公司簡介(類似我們的校園徵才),之後跟Willson聊了一下新加坡的情況,再跟Arby聊墨西哥、美國、英國,以及歐洲的情況...。
從他們那,得到很多不同的選項...以及思維、價值觀...
都是工作的事。
打個岔,SSE的company presentation,老實說做的很虛...
紀念品給得少,資料給得更少,presentation一小時內結束,QA更是沒有人提問...@@唯一好處是,結束後,可以吃東西...可能把經費都花在這,哈。
跟在台政大聽的徵才比起來,台政大場,非常的展現出公司的誠意。聽完簡介後,都能對公司以及制度有基本的了解,甚至有過來人的經驗談。
回到國際觀...
真的不知道那是啥鬼東西。
目前只想到一些重要的點:
1. 英文是媒介,可以幫助你觸及更多"資源"。
2. 移動性,對大部分外國人來說,是家常便飯,稀鬆平凡到不會特意去列出這個"移動性"名詞。但對於大部分台灣人(不知道亞洲其它情況)來說,聽到要離開台灣,會驚呼、會擔心、會開始顧慮很多、會很難抉擇....會是一個big issue。
目前為止,我覺得台灣的人才真的很棒,但為何脫離不了奇怪的宿命--擠破頭搶一個天天在抱怨的工作。
台灣人,真的,可惜了,難為了。
論專業、邏輯思考,有些甚至比阿豆仔強上好多倍。
論努力,一定是我們贏。
問題出在哪...?
老實說,台灣沒有講英文的環境,所以要讓土生土長的台灣孩子,有一口"流利"的英文,真的比較困難。英文不是最重要的,也不是講英文代表國際觀。但英文不好,就成了選擇性的文盲跟啞巴,很囧。
得不到這個媒介,很難及時接受更多資訊(worldwide),所以我們的全球,大部分都在亞洲跟美國這兩者間打轉。(有些甚至...台灣、大陸、美國,這三地打轉)。因為語言的限制、資訊接收一面倒,加上台灣是個很舒服的地方,因此...優秀的人才沒有走出去,工作供給的市場不夠大,只能便宜了企業...
語言決定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大,你的資訊有多及時,這兩者直接或間接造成移動性的困難(不想移、或不能移),移動性小的結果(不論阿豆仔進來台灣,還是台灣人走出去),造成語言更不容易進步。
惡性循環的結果,一層隱形的防護罩,將台灣包起來了。我們選擇少很多...,雖然對現況會嫌,但也不至於糟到不能過,就這樣過吧~安於現狀,也沒啥不好呀~~
只是可惜了台灣的優秀勞動力,哎~~
話雖如此,我還真想待在台灣哪~~~誰想離鄉背井呢?
這真是一個難解的題。
物質面可以靠加強來克服,心理層面...很難改變吧。
突然發現,這也跟他們的趴踢文化很像。他們喜歡廣泛交友,一堆點頭之交,蜻蜓點水可以碰更多。我們喜歡深交,建立歸屬感及親近感,喜歡"固定"跟"一起"。
哈哈,好有趣。
Tuesday, September 29, 2009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3 comments:
你的觀察和想法真的很深入 ~~
難道你不只周休二日,晚上還可以上網!!??
在天母過得真爽耶你,哈哈哈
吐司這篇的文章寫的真好,我好同意唷哈哈...台灣如果能發展雙語的環境一定會更有競爭力的
Post a Comment